现场|继承·坚守·创新——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发布时间:2023-07-25 10:21
作者:
开幕式现场
7月19日,在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刘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承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协办的“继承·坚守·创新——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开幕。展览全面展出了刘勃舒一生的临摹、创作、写生、手稿等各类作品约160幅,以及其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片和重要的文献资料。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宣布展览开幕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永新县政协副主席刘立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刘勃舒夫人何韵兰致谢并讲话。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主持。
刘勃舒是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的第二任院长,是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是新中国培养的中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卓越的美术界领导者。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刘勃舒以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新,坚持人民立场,坚守民族精神,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继徐悲鸿、李可染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燕东升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刘勃舒195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践行徐悲鸿先生“改造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和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刘勃舒先后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肩负起带领美术界同仁探索中国画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刘勃舒的艺术,对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乃至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他谈道:“今天,我们研究勃舒先生及其艺术,重在理解他对中国传统美术精神的继承与坚守,重在探讨他在既有法则基础上生成新笔墨、新图像的创新创造,更是重在将勃舒先生的艺术精神与新时代美术繁荣兴盛的目标理想相融合,并从中获得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致辞
对卢禹舜来说,刘勃舒是令人景仰的师长,是感恩一生的伯乐,是终生学习的楷模。作为接过刘勃舒手上神圣接力棒的接力者之一,卢禹舜难以忘记1987年7月的那一天,刘勃舒在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组织、主持了“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山水作品展”及山水画研讨会,以四位参展艺术家为案例,对中国画的历史与前途、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四位当时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卢禹舜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刘勃舒先生,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接续先生‘继承·坚守·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深入发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立场,同时,广取博收一切有益成果,大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为续历史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致辞
高洪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对此次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谈道:“继承、坚守、创新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也是刘勃舒先生艺术教育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35个春秋岁月里,刘勃舒先生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室主任,再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传承一代代中央美术学院名家大师所传递的光荣传统,在美术领域中专心创作,在美术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刘勃舒的艺术追求,也是时代的课题。作为一次艺术研究展,特别要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美术教育事业要继承什么、坚守什么、如何创新,并希望本次展览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致辞
陶勤曾多次陪同刘勃舒出访、办展、举办研讨会,至今仍感到受益匪浅。她在致辞中表示,刘勃舒是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大家,是中国现当代画坛老一辈中重要的坚守者和开拓者。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衣钵正脉。于传统中国画而言,他坚持书法用笔、写意造型;于现代中国画而言,他善于洋为中用,并不遗余力地提携晚辈后学。因此刘勃舒艺术研究展提名为“继承·坚守·创新”,可谓主题明确、意义重大。陶勤希望这次艺术研究展能够激励中国国家画院不断精彩书写中国美术前辈们的艺术研究谱系。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主持开幕式
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致辞
叶青代表江西文艺界表达了对刘勃舒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他表示:“永新是江西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永新县走出了40位开国将军,正是永新的水土滋养着勃舒先生的创新精神,塑造了他的艺术、他的生命、他的人格精神。”
永新县政协副主席刘立生致辞
从永新大山走出的刘勃舒一直心系家乡文化建设。据刘立生介绍,在永新县书画事业发展关键时期,刘勃舒以对家乡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创立“刘勃舒艺术基金”,携手蒲公英行动在永新开展公益活动,推动美育扶贫进家乡,促进教育普及,并将美育与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创意独特、有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他关心家乡建设,热情参与县委县政府围绕其故居所在村,规划和建设洲塘书画村,从而成就高市乡洲塘村成为永新书画的示范区和旅游地。刘立生表示,刘勃舒是永新书画史上浓重的一笔,他回报家乡的拳拳之心感动着53万永新人民。
刘勃舒夫人何韵兰致谢并讲话
何韵兰对参与展览的各方工作人员和前来观展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深情地说道:“我觉得今天大家不是来看刘勃舒的展览,而是来看刘勃舒的,一周年了,他走了吗?没有。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追求、他的理想都在今天的展览上得到了呈现。刘勃舒是幸运的,在徐悲鸿先生的教导下,他没有让‘神童’的桂冠成为枷锁;到中央美术学院后,他融入了一个平等友爱的大家庭,以爱艺术的心继续他的人生历程;承担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重任时,前辈们的精神和学养影响了他,使他成为承上启下的力量。前辈对他的教育、时代对他的抚育,和他自己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有特点和个性的画家。这个展览真实地呈现了一个画家的艺术人生,更展示了他生病后将传统笔墨精神融入血脉、发自内心创作的涂鸦作品,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作深入研究的项目,我想代表刘勃舒感谢中国国家画院所作出的贡献。”
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分为“天才逢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用我法”“无我无法”五个部分,分别呈现了刘勃舒童年时期、求学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期、在中国画研究院任职期间以及从未面世的晚年病中信手写意作品。更为难得的是,除了中国国家画院自身藏品,展览还借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刘勃舒20岁时创作的作品《套马》以及人物历史画。加之长达40分钟的艺术记录片,展览立体生动地串联了刘勃舒“坚守自在从艺,潇洒随性做人”的本真人生和几十年艺术探索的轨迹与心路历程。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推出的刘勃舒艺术研究展不仅是对先生的追思,更是对这位艺术教育家、艺术领导者的深切缅怀。刘勃舒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不断继承、创新、发展,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面对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论调,刘勃舒先生举办了一系列的重大展览、研讨会,在中国画怎么样传承、怎么样创新、怎么样学习借鉴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成为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上面,刘勃舒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而这一点我们今天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在理论方面对刘勃舒的艺术探索进行总结、归纳经验。”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表示,“继承与坚守”是刘勃舒的艺术主张,他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工作期间,正逢中国画研究院的转型期,面对“八五新潮”时期中国画的“危机”,他坚持按照黄胄、李可染、叶浅予、张仃等前辈大师们的脚步努力将中国画研究院建设的道路坚持到底,并立开拓之业,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在许多问题上为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找问题、树信心,同时研究中国画在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规律。力挽狂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美术事业和文化艺术复兴实践添上重要一笔。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谈道:“刘勃舒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他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全国年轻画家。除此之外,先生一生重要的贡献是将中央美院的学术风格带入了中国画研究院。在他来中国画研究院前,研究院还是一个以抢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的机构。刘勃舒先生来之后,中国画研究院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美术活动,都是围绕着当时的美术思潮或者美术界重要的争议。在美术史上一些可圈可点的节点上,刘勃舒先生都带领中国画研究院积极参与,甚至是发起,这是刘勃舒先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认为,“此次展览的作品有一种全面性,几乎把勃舒的艺术人生全面呈现出来。从十几岁临摹徐悲鸿先生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代就展露了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不禁令人惊叹。早期的主题性创作,体现了他严谨的创作精神,及高度的艺术理性思维。再看其晚年画的一些写意画,这种涂鸦更容易将人的性情表达出来,同时展现自己的情感。今天的展览,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对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展览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认为,刘勃舒是最早探索中国画现代性问题的艺术家之一。他谈道:“刘勃舒属于最早一批意识到中国写意传统重要性的画家,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了笔墨实验。他的转型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再定位,尤其是对中国写意传统的再认识。第二是他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对他绘画线条的形成,尤其是斜线的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特别喜欢弹钢琴,后期还喜欢摇滚乐,他后期的绘画节奏里有摇滚的感觉。第三是他对草书的坚持,马的用线和草书用线基本是一致的,用线的长度、转折、方笔、圆笔、弹性,还有一波三折的变化,都和草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转型是极为重要的,从笔墨上讲是完成了写实向写意的转化,从造型上讲是完成了向“勃舒马”的转化。刘勃舒以马为题材,完成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次笔墨重构,这是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所在。”
展览现场
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回忆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界有两个风向标,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另一个就是中国画研究院。在刘勃舒先生的主持下,中国画研究院从一个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艺术机构变成了一个活跃的中国画创作研究单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我就参加过一些刘勃舒组织举办的展览和研讨活动,当时艺术家之间互相切磋、彼此激励的热烈氛围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研讨会现场
2015年12月,刘勃舒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了一批代表作品,捐赠奖励金全部用于对其作品的展示和研究。在刘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国家画院策划了“刘勃舒艺术研究项目”的系列活动,除本次展览外,还包括出版《刘勃舒研究文集》、制作纪录片《立马乾坤独往来》,以及展览当天举办“刘勃舒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近20位美术界专家学者就刘勃舒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人格风骨、社会影响、对美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览将持续至7月29日。
展览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
刘勃舒 套马 98cm×228cm 195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勃舒 下乡 135cm×286cm 1956年 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刘勃舒 大青山上的骑兵 124cm×264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勃舒 人欢畜旺年丰(年画) 91cm×142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刘勃舒 牧马人 138cm×69cm 1977年
刘勃舒 天山速写 40cm×30cm 1981年
刘勃舒 悠 90cm×68cm 1983年
刘勃舒 骏马奔腾 145cm×370cm 1985年
刘勃舒 春 80cm×170cm 2000年